五千年泥土的光輝

時間

2015.12.24 [四] - 2026.12.31 [四]

地點

華岡博物館3樓常設展

展覽介紹

***寒暑假休館及開放時間,請參考本校官網行事曆,依文大校休日休館。***

新石器時代陶器與三代陶瓷器
距今約五千年前至221 BC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的第一項科技產物。古人通過化學變化,將自然界的一種物質,轉化成外觀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物質;也就是將製陶用的黏土,經水濕潤、塑形、加熱後變成堅固的陶器,是人力改變天然物的開端。
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幾乎遍佈陶器,其中以黃河流域的分布較密集,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等。仰韶文化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的中游,以燒製彩陶著稱,馬家窯文化則分布於黃河流域的上游,也以燒造彩陶聞名於世。黃河下游地區則有大汶口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前後承繼,其中山東龍山文化以燒製出薄如蛋殼的黑陶,享譽中外。齊家文化亦分佈在黃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肅一帶,寧夏境內也曾發現;近年來學界已將它劃為新石器時代末期,也是銅石並用時期。
進入歷史時期的夏商周三代,雖然已進入銅器時代,但是人們日常生活仍以陶器為主,灰陶是當時常見的日用器皿,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器也已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三代的印紋硬陶、原始瓷器與刻紋白陶,為後世瓷器的燒製,奠定了基礎。
當中原已建立國家時,周圍仍分布著不同的文化遺存,其中西北地區的辛店文化是稍晚於齊家文化的文化遺存,時間大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

秦、漢時代陶瓷
221 BC-220 AD

秦漢陶瓷是中華陶瓷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此時的製陶業大致可分成三類,即中央直接控制的陶業作坊、地方經營的官府手工業和私人經營的製陶作坊。秦漢時期的陶瓷生產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秦代至漢初六、七十年(漢武帝元狩五年〔118 BC〕以前),第二階段自漢武帝至西漢末期(包括王莽政權),第三階段乃東漢時期。
第一階段陶器的面貌與前期差異不大,它們的地方性仍強烈,官府控制的作坊著重於燒製磚瓦類建築用陶。第二階段的陶器,地方色彩減弱,但是鉛釉技術迅速地從關中地區推廣而普及。第三階段的陶禮器顯著減少而至絕跡,成套的明器、畫像磚、陶製樓閣和城堡模型大量出現。
秦漢時期的陶瓷以泥質灰陶器皿的使用最為廣泛,除了日用品外,也專門製成明器,或模仿銅器,或模仿漆器,並常彩繪繁縟的紋飾。
鉛釉陶的成功製作,是漢代陶瓷工藝的傑出成就之一。鉛釉陶乃是塗有黃、綠等釉彩的低溫釉陶器,因以鉛為助熔劑,容易受到水和大氣的溶蝕(尤其是綠釉),而在器表產生一層半透明衣,後人稱為「銀釉」。
秦漢時期的陶塑藝術承先啟後,開創出新的藝術境界。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早已名聞中外,近年來西漢景帝(188-144 BC)陽陵出土的陶俑,再度吸引世人的目光。
秦漢時期的建築用陶分成磚與瓦,在當時陶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畫像磚與瓦當紋飾深受後人激賞;至於原始瓷器的燒製,已進入完成階段,中華陶瓷史的發展也將進入以瓷器為主的境界。

漢代的陶塑與建築用陶
漢初的陶塑藝術承繼了秦代陶塑的風格,注意細節的刻劃,形象生動逼真,明快寫實。漢景帝(188-144 BC)陽陵中出土的陶俑,以裸體彩繪陶俑最受矚目,它們原本有絲或布製成的衣服或鎧甲,以及可以活動的木質雙臂,由於年久腐爛,出土時只剩陶製的俑首與裸體身軀。
除了帝陵中出土的陶俑,漢墓中出土的大量擊鼓、擊磬、擊劍、拳擊、相撲、賽馬、角羝、投壺陶俑,以及各式說唱、雜技、樂舞陶俑,或寫實生動,或滑稽有趣,皆栩栩如生,總能受到世人的矚目。這些生動的陶俑除供後人窺得當時人的閒暇娛樂外,也可作為研究漢代服飾的第一手史料。
漢代的建築用陶以畫像磚和瓦當最具藝術性。漢代畫像空心磚主要用於門扉和墓室後壁上部,它們的紋飾乃採用陰刻的印模,在磚胚半乾時交錯拍印而成。畫像磚的紋飾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者,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者,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上層社會車馬出行的畫像磚。它們不僅是藝術品,也是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物紀錄。
漢代瓦當的紋飾有圖案式的花葉,也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靈」,更多的是深具時代意義的銘文,這些銘文大多是陽文,少則二字,多者可達十餘字,以四字較常見,字體以篆書為主,文字內容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長生未央、富昌未央、千秋萬歲、延年益壽、與華無極等,也有宫苑、陵墓、私宅等銘文,如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冢上、上林等等。

六朝時代陶瓷
220-581

六朝本僅指稱六個建都在今日南京地區的政權,即三國的東吳、魏晉的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但是近年學界將這段在東漢之後,隋代之前的時代,也逕稱「六朝」。
六朝三百六十餘年間,政治上南北常處於分裂、對峙的局面,但是文化上卻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當時的製瓷業在江南迅速發展壯大,東漢以來浙江的越窯陶工即已成功地燒造出青瓷與黑釉瓷器,降及六朝更得到長足的發展。六朝越窯瓷器品類繁多,式樣新穎,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燈具、容器、盥洗器具和衛生用瓷,樣樣齊備,逐漸取代了漆、木、竹、陶、金屬製品。
蓮花是重要的佛教藝術題材之一,南朝青瓷中普遍以蓮花為裝飾,在碗、盞、缽、燭台等器外壁和盤面常常劃飾仰蓮,形似一朵盛開的荷花。
三國、兩晉的陶塑藝術不甚發達,但是北朝的陶塑卻可以代表六朝陶塑藝術的成就。北朝的人物或動物陶俑突破了前代古拙生硬的作風,重視神態的刻劃。人物俑有文吏俑、武士俑、男侍俑、女侍俑、伎樂俑、儀仗俑等類,人物形態寫實,比例勻稱自然。這些人物俑都可供後人研究北朝當時的服裝、衣飾與生活情狀。
除了陶塑藝術,北朝窯工也燒造出釉色偏白的早期白瓷,為唐代瓷業的「北白南青」現象建立了穩固的基礎。

隋、唐、五代陶瓷
581-960

隋代以前,瓷業的發展偏重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四川,入隋以後,黃河南北的瓷業皆擴大發展。降及唐代,確立了「北白南青」的瓷業特點。河北邢窯與浙江越窯分別代表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雖然如此,終唐一代,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與花瓷。
唐代陸羽(733-804)《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其實這與當時烹茶後茶湯的色澤有關,越窯茶碗色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窯茶碗色白,「茶色紅」,「不宜茶」。
唐代李肇(813年前後)《國史補》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內丘即邢窯主要所在地之一,唐代茶碗稱甌,因此雖然陸羽因為茶色的原因而盛讚越窯,但是邢窯白瓷仍相當普及。除了茶具,越窯青瓷中的秘色瓷,器型規整,釉色勻淨,在唐代已受到皇室的重視。
長沙窯不見於文獻記載,但是因為考古出土資料,近半世紀以來甚受重視,窯址在湖南長沙銅官鎮,也稱銅官窯,以燒青瓷為主,裝飾技法有釉下彩、釉中彩和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長沙窯的褐、綠釉彩,豐富了歷來瓷器的釉色,尤其是採用文字作裝飾,是瓷器發展的創舉。
隋唐與五代的陶器承繼前代遺緒,尤其是陶塑藝術進入了另一燦爛的境界。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712-756)盛行的三彩陶器,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這種簡稱唐三彩的低溫釉陶器,以大型生動的人物與動物陶塑著稱,但是也有生活用器,如瓶、壺、罐、缽、杯、碗、盂、枕、燭台等,不一而足。
唐代的陶塑有三彩器與加彩器,各式的人物俑與動物俑或大或小,姿態多變而生動,個個栩栩如生。

宋、遼、金時代瓷器
960-1279

兩宋與遼、金在政治上南北分立,在經濟文化上交流頻繁,在瓷器工藝上或相互影響,或彼此承繼,為中華陶瓷藝術開出瑰麗的花朵。宋瓷美學追求沈靜素雅,傳誦後世。
宋境瓷器的燒造形成六大窯系,北方有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與磁州窯系,南方有龍泉窯系與景德鎮窯系。這些窯系彼此競爭,產品各具特色,皆受到時人與後人的喜愛與讚賞。
定窯系以河北定州窯場的成就最高,以燒造白瓷著稱,尤其是首創覆燒工藝,將碗盤類器皿以墊圈組合的匣缽取代普通的匣缽,提高了瓷器的產量,也降低了燒造的成本。
耀州窯系以陝西銅川市黃堡鎮為代表,宋代屬耀州。耀州窯主要燒造青瓷器,釉色偏綠。
鈞窯系亦以燒造青瓷著稱,以河南禹縣鈞台窯為代表,釉中因含有少量的銅,釉色青藍中帶紅,有如晚霞,頗具特色。
磁州窯系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燒瓷品系繁多。磁州窯主要分佈在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和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燒造品類最豐富,還有綠釉、黃釉、孔雀藍釉等。宋、遼、金代瓷器紋飾以刻花、劃花與印花為主,磁州窯則以剔刻花和釉下黑彩深受矚目。
遼境瓷業主要受到定窯影響,除有中原瓷器特色,也有如雞冠壺(也稱馬蹬壺、皮囊壺)、盤口長頸瓶、雞腿罈等具契丹特色的瓷器。除此之外,遼三彩甚受重視。
金代承繼北宋北方國土,原來北方窯場的定窯、耀州窯、鈞窯與磁州窯等窯場,在金代繼續燒造,並各自發展。
南宋境內的龍泉窯與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已具規模,並自成窯系。江西景德鎮是宋代重要瓷窯之一,以燒造青白瓷著稱,因為釉色白中顯青,也稱「影青」。龍泉窯在浙江龍泉縣境,承繼五代、宋初的越窯體系,在南宋中期形成自身特點與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色。

宋代黑釉瓷器
960-1279

黑釉瓷器的生產與青瓷一樣歷史悠久,宋代的南北窯場都生產黑釉瓷器,尤其是黑釉碗盞,產量特別大,也有不少瓷窯專門燒造,這與當時的飲茶風尚有關。
宋代茶葉製成半發酵的茶餅,飲用前先碾成細末,在茶碗內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遂沸起一層白沫。宋代的茶盞雖有五種釉色,即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白釉,但以黑釉茶盞最能襯托白色茶沫,因而受到鬪茶者的愛重。
黑釉是宋代最普通的一種釉色瓷器,聰明的工匠在黑釉釉面燒出了豐富多樣的紋飾,有的呈現條狀或圓點等不同形式的結晶,前者被稱為「兔毫」,後者被稱為「油滴」;有的把剪紙紋樣或樹葉燒在釉上,豐富而多姿。此外,也在黑釉面搭配醬釉色斑點,彷彿玳瑁斑點,或鷓鴣斑點。
宋代佛教盛行,佛門子弟流行以黑釉茶碗盛茶,並且形成飲茶禮儀。東瀛人士前來學佛,據傳從浙江天目山學得全套飲茶儀軌,併同兔毫茶盞、油滴釉茶盞等黑釉碗,帶回日本,遂稱之為「天目碗」,流傳至今而不墜。
油滴釉盞以山西臨汾所產的最有名,兔毫盞則以福建建陽所產的最受稱道,後者又稱「建盞」。

定窯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曾一再出現於宋人筆記。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唐宋時屬定州,故名。
定窯瓷器的燒造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唐末五代時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器,宋、金時期達於鼎盛,元代以後逐漸沒落。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已有學者對定窯窯址進行田野調查,至本世紀初,仍不斷有考古工作人員對窯址進行發掘工作。宋、金時期定窯瓷器普及,今人除常在宋、金墓葬中發掘出土精美的定窯瓷器,即使高麗國墓葬中也曾發現它們的蹤跡。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釉色呈牙白色,但也燒製黑瓷(黑定)、醬釉(紫定)、綠釉(綠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高溫色釉;但是在五代至宋初的窯址地層中,也出土了低溫鉛釉三彩器。至於金彩描花器也是定窯燒造的品類之一,傳世品並不多見。
定窯白瓷胎薄質細,釉色潔白,造型優美。器型以碗、盤類居多,梅瓶與嬰兒枕甚受後人愛重。至於紋飾,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萱草為主,也有龍鳳、獅子、鴛鴦、水鴨、游魚等動物圖案,並搭配出生動的荷塘鴛鴦圖。此外,定瓷嬰戲紋飾生動活潑,與流暢的花卉紋飾,一再顯示出當時花鳥與嬰戲繪畫題材的成就。
定窯瓷器的紋飾多採用刻花、劃花或印花技法呈現,紋飾佈局合理,刻花與劃花刀法流暢剛勁,印花構圖飽滿,講究對稱。此外,定窯窯工的覆燒技藝引領了當時瓷業裝燒工藝的風潮。
北宋中期定窯窯工首創覆燒工藝,多用於燒製碗盤類器皿。覆燒工藝是將已施滿釉的碗盤類器胚,為避免燒成後沾黏,先刮去一層口沿的釉,再倒扣在瓷土製成的墊圈內壁L形台階上,層層堆疊至二、三十層,然後送進窯爐燒製。這種用墊圈組合成的匣缽取代普通的匣缽,同樣的窯爐,耗用同樣的燃料,可燒出更多的瓷器,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產量。但是運用覆燒工藝燒成的瓷器,口沿因無釉而呈現澀口,稱為「芒口」,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定器有芒」,即指定窯瓷器口沿無釉而言。

元代瓷器
1271-1368

元代雖僅將近九十年,但是此時期提倡農業,尊敬工匠,在手工業方面產生極大的影響,此時的製瓷工藝在中華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元代的主要窯場有鈞窯、磁州窯、龍泉窯與景德鎮窯等,也各自延續前代,自成體系;形大、胎厚、體重是元代瓷器的特色。各窯的產品延續著前代原有的風格,鈞窯系主要燒造天藍釉、月白釉、紅斑器,磁州窯系的產品常見白釉黑花器,龍泉窯系產品的青綠釉色勻淨,景德鎮窯系青白釉更青。除此之外,此時景德鎮窯利用進口鈷料,燒造出發色豔麗的青花瓷器,享譽古今。
青花瓷器燒造成熟後,筆繪紋飾成為瓷器紋飾的主角,宋、遼、金時代的瓷器主要表現方式—刻花、劃花與印花退居次要地位。除了青花瓷器,元代景德鎮也成功地燒製出釉裡紅瓷器,至於銅紅釉與鈷藍釉也是當地瓷器的新品種。青花與釉裡紅都是釉下彩,乃用筆蘸彩料在素胎上繪畫紋飾,只是前者用鈷料,後者用銅料;紋飾完成後再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銅紅釉與鈷藍釉則是將一定量的含銅或含鈷物質作為著色劑摻入釉中,高溫燒出紅釉色或藍釉色。
此外,元代的官府也在景德鎮定燒一種胎體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的單色釉瓷器,紋飾以印花表現,器形相對偏小而規整,因為最先僅知器上印有「樞府」銘文,遂被稱為「樞府瓷(器)」,又因為釉色有如鵝蛋殼般的色澤,也有「卵白釉」之名。
與宋代相較,元代的海外貿易更興盛,當時東北亞的日韓與東南亞地區都是元代瓷器的海外市場。

明代瓷器
1368-1644

明代江西景德鎮成為瓷業中心,當地所產的瓷器不但供應全國,也是官窯瓷器的產地。景德鎮以外的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與漳州窯、江蘇宜興窯等生產的陶瓷器,也都以各自的特色產品供應國內外市場。
彩瓷的發明是中華陶瓷工藝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彩瓷的出現使以往獨佔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明代彩瓷多為景德鎮官窯成品,青花瓷則是明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民窯青花瓷器暢銷國內外。
明代瓷器是城市居民極為普及的日用器皿,因此各窯場燒瓷數量都相當龐大,其中以景德鎮的民窯最盛。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的器型除盤、碗等日用器外,瓶、罐類器皿也相當多見,尤其是青花蓋罐。紋飾上,植物類如折枝蓮、牡丹、變形菊花、荷塘等是常見紋飾,動物類如虎、牛、貓、蝦、鸚鵡、鷺鷥、鳳凰等都曾入畫,寫意山水與人物也盛行。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寫意繪筆流暢,深獲國內外人士喜愛。
宋代盛極一時的浙江龍泉窯,經元代到明代,雖然顯出衰頹之勢,但是仍佔有一定的地位。雖然明代龍泉青瓷的釉色和瓷質不如前代,但仍能燒造大器,例如大花瓶和大盤等。此外,此時的龍泉青花瓷盤雖然器壁甚厚,但是器外壁常可見施青綠色釉,別具特色。
福建德化窯在宋代已燒造白瓷,明代德化白瓷以「瑩白」著稱,甚具代表性,尤其是人物瓷雕藝術頗負盛名。順應潮流,此時德化窯工也燒造青花瓷器,陶工在德化細硬的白瓷胎上施繪青花紋飾,也頗獲青睞。
除了青花瓷器,明代的窯工也燒造低溫色釉器皿,稱琉璃釉,除了建築用琉璃器(如琉璃瓦、照壁等),也有日常用的盤、罐、缸等,以黃、綠二色較常見。
至於宜興窯所生產的紫砂器,從明代中期開始盛行,多燒製茶具。

清代瓷器
1644-1911

清代陶瓷器的產地廣泛,但是仍以瓷都景德鎮為代表。此時青花與釉裡紅瓷器的燒造技術進一步提高,在彩瓷方面也能更熟練地燒出精美的五彩與鬪彩等瓷器。更有甚者,清代以琺瑯釉彩燒出的精美瓷器,獲得了君臣與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讚譽。
康熙朝窯工將西歐進口的琺瑯釉料,彩繪在潔白細緻的景德鎮白瓷器上,色彩豐富多樣,紋飾華麗精緻。雍正中期,國內窯工能自行煉造琺瑯釉料,遂可不限於在紫禁城內燒製這類瓷器,景德鎮陶工也能熟練地燒出同類瓷器,後人稱之為粉彩瓷器。
清代景德鎮陶瓷業一枝獨秀,但是在江蘇宜興地區燒造的紫砂器皿已不僅是文人的玩賞品,它們也成為貢品進入皇家,康熙朝內廷藝匠還曾將昂貴的進口琺瑯釉料彩繪在宜興紫砂茶具器壁,踵飾增華。
景德鎮之外,例如福建德化窯與漳州窯、江蘇宜興窯、廣東石灣窯以及清代中晚期在廣州燒製的廣彩瓷器,在當時陶瓷業都佔有一席之地。其中漳州窯與廣彩瓷器都以外銷為主,尤其是漳州窯,在明清兩代皆為外銷貿易瓷的重要產地之一。
其實漳州窯是明清時代漳州地區窯業的總稱,窯址分佈甚廣。漳州窯址出土的瓷器大多數是青花瓷,還有少量白瓷、青瓷;另外還有藍釉、醬釉等單色釉瓷和五彩瓷器(又稱“紅綠彩”)。曾被國內外學者稱為「汕頭器(swatow)」、「克拉克瓷」、「交趾瓷」、「華南三彩」等瓷器,經調查與考古發掘,被證實漳州地區是它們的重要產地之一。漳州窯瓷器的模印、刻劃之技法與構圖,往往與景德鎮窯的產品如出一轍,故有時被混淆為景德鎮瓷器。

當期展覽

情語箴言-劉國龍書體設計畢業展
2024.12.03[二]2024.12.10[二]
情語箴言-劉國龍書體設計畢業展
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展延至12月27 日,歡迎參觀。
2024.12.02[一]2024.12.27[五]
輝映華岡─何崇輝先生捐贈展,展延至12月27 日,歡迎參觀。
海洋系所校友會 系史展- <文藝復興・文化復興>
2024.11.01[五]2025.01.15[三]
海洋系所校友會 系史展- <文藝復興・文化復興>